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是滨州学院2000年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滨州市于2005年批准为副处级科研机构,2013年批准为正处级科研机构。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山东省立足实际、高瞻远瞩,山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规划办于2006年11月批准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以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省级研究基地。2011年,山东省文化厅公布“黄河三角洲文化学”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

        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12人,硕士生导师2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滨州学院院长刘文列教授任研究基地主任,副院长张业赏教授为基地副主任,李振峰教授任所长,滨州学院科研处长、硕士生导师李靖莉教授任学科带头人。
        基地坚持教学、科研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立足山东省及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开展创新性理论基础研究和文化产业开发创新研究,积极服务“黄蓝两区”建设和发展。基地逐步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文化史学、经济史学、社会史学、文化产业、教育文化5个研究方向,组建了相应科研团队,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总体水平处省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领域和成果达国内先进和领先水平。
        基地自成立以来,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文化厅、滨州市委、市政府及滨州学院党政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学术研究为要务,走开放研究之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9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28项,市厅级课题30项,校级课题29项,争取横向合作项目13项;出版《黄河三角洲古文化遗存研究》、《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黄河三角洲历代名人大观》、《黄河三角洲文化概要》等黄河三角洲文化书库系列学术著作33部,在《文史哲》《文化研究》《经济研究》《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齐鲁学刊》《历史档案》《理论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在《光明日报》开办“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专栏,集中发表系列文章10篇;在《东岳论丛》《文史知识》开办“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研究”专栏,刊发黄河三角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系列文章15篇。《滨州学院学报》长期开设“黄河三角洲研究”栏目;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2项,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2项,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3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25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9项,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滨州市孙子文化奖50余项。研究所开展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创新工程”获首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2009年、2013年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团队连续两届被滨州学院评为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先进集体,重点资助建设。
        “十二五”期间,研究所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史、黄河三角洲文化史、黄河三角洲社会史和文化产业等方向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完善黄河三角洲文化文献信息检索系统与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料信息中心。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先后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为“黄蓝两区”开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